当前位置:

苏曼殊年谱

Ctrl+D 收藏本站

苏曼殊年谱

一八八四年(清光绪十年,甲申)   一岁

九月二十八日(阴历八月初十日),出生于日本横滨。原名戬,字子谷,后改名玄瑛,又名湜,出家后法名曼殊。

父亲苏杰生,在日本经商,当时任横滨万隆茶行买办。其原籍为广东省香山县(今中山县)恭常都沥溪乡白沥港村。

生母河合若(若子),日本江户人,与苏杰生非正式同居,生下曼殊后,不到三个月便离去。曼殊归河合仙抚养。

义母河合仙,日本江户人,为苏杰生之大妾。一八七七年养一子苏焯,一八七七年携苏焯来中国,在沥溪住约三年,因不堪苏氏家族的歧视,于一八七九年返回横滨,留下苏焯在沥溪。

嫡母黄氏,这时居住原籍。

庶母陈氏,苏杰生之次妾,这时随居横滨。

一八八五年(光绪十一年,乙酉)   二岁

随义母河合仙,母爱甚笃。

一八八六年(光绪十二年,丙戌)    三岁

嫡母黄氏由沥溪来横滨,与苏杰生同居,曼殊始见嫡母。

是年,庶母陈氏生妹祝龄。

一八八七年(光绪十三年,丁亥)   四岁

曼殊喜好图画,如《潮音跋》所记:“四岁,伏地绘狮子频伸状,栩栩欲活。”

一八八八年(光绪十四年,戊子)   五岁

受母教,开始识字。

庶母陈氏生二妹祝年。

一八八九年(光绪十五年,己丑)    六岁

随嫡母黄氏归沥溪乡白沥港村,始见祖父母。

一八九○年(光绪十六年,庚寅)   七岁

入沥溪乡乡塾,开始读书。

庶母陈氏生三妹惠芳。

一八九一年(光绪十七年,辛卯)   八岁

仍在乡塾就读。

庶母小陈氏(苏杰生之第三妾),从广东来横滨归苏杰生。

一八九二年(光绪十八年,壬辰)   九岁

横滨万隆茶行营业失败,十二月间,苏杰生偕妾大小陈氏回沥溪白沥港村。河合仙独留日本,直至一九二三年死于地震,再也没有来中国。

一八九五年(光绪二十一年,乙未)   十二岁

曼殊仍就读乡塾;性近美术,好作画。

苏杰生偕大陈氏及所生诸女赴上海;同时遣长子苏焯往横滨,随表叔林北泉(祖母之侄)习商。

庶母大陈氏生四妹齐生,不久夭亡。

一八九六年(光绪二十二年,丙申)   十三岁

随姑母苏彩屏到上海,与父及庶母同居;然颇受庶母虐待。这时开始学英文。

一八九七年(光绪二十三年,丁酉)   十四岁

在上海继续学习英文和中文。得识西班牙人庄湘博士,在其教导下,学习大有进步。

四月,祖父苏瑞文病重,父亲遄归侍疾。十一月十四日(阴历十月二十日),祖父病故,庶母大陈氏携女回沥溪。曼殊仍就留上海就读。

十一月,庶母小陈氏病卒。

一八九八年(光绪二十四年,戊戌)   十五岁

春初,随表兄林紫垣(祖母侄孙)赴日本。在横滨,入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学习,为通学生,食宿于林紫垣家。同学有冯懋龙(号自由)、郑贯一、张文渭,及从兄苏维翰(号墨斋,叔父苏德生之次子)。

与兄苏焯在横滨相遇。

一八九九年(光绪二十五年,己亥)   十六岁

在大同学校继续学习,学业进步甚速。

一九○○年(光绪二十六年,庚子)    十七岁

春,升入大同学校甲级,兼习英文。大同学校分甲乙二级,甲级所授为中英二科,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,曼殊原读乙级。

一九○一年(光绪二十七年,辛丑)   十八岁

仍读大同学校。课余,间作画,下笔潇洒挺秀,已显露出绘画才能。

苏焯归国,返沥溪。

一九○二年(光绪二十八年,壬寅)   十九岁

在大同学校毕业,与苏维翰、张文渭筹议升学,往东京同考高等师范学校,仅苏维翰考取;继而曼殊与张文渭又投考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,方同被录取。其时,表兄林紫垣每月补助十元,仅敷下宿屋膳宿费用,生活十分艰苦,曼殊却能刻苦自励。

是年冬,中国留学生叶澜、秦毓鎏、张继等(多属早稻田大学学生),发起组织“青年会”,宣言以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。冯自由介绍曼殊加入“青年会”。

苏焯从沥溪来日本,在神户经商。

庶母大陈氏生幼妹惠珊。

一九○三年(光绪二十九年,癸卯)    二十岁

经侨商保送,转入成城学校(此为日本陆军的预备学校),学习陆军,易名苏湜,与同学刘三(号季平)相识。

三四月间,俄军侵略我东三省,中国留日学生闻讯极为愤慨,叶澜、秦毓鎏等发起组织留学生“拒俄义勇队”;被日本政府解散后,又组织“军国民教育会”。曼殊均参加组织活动。林紫垣却极力反对,几次劝告不听,竟中断接济,迫使曼殊不得不辍学。

九月,曼殊乘博爱九回国。苏维翰、张文渭冒雨至船埠送别。在轮船上,曼殊草遗书致林紫垣,假称已投海自杀,用以脱离林紫垣的干预。

九月上旬,抵达上海,会晤陈独秀。旋即赴苏州,任吴中公学教习;同事中交好者有包天笑、祝心渊。后又往上海,任《国民日日报》翻译,与陈独秀(仲甫)、何靡旋(梅士)、章行严(士钊)共事。

其间,翻译嚣俄(现译雨果)的小说《惨世界》(现译名《悲惨世界》),撰写《女杰郭耳缦》、《鸣呼广东人》二文,及《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》二首,在《国民日日报》上发表。

十一月,《国民日日报》被查封,《惨世界》刊登至第十一回之半,亦中辍。曼殊与陈独秀、何靡施、章行严另租屋同住。一日,曼殊忽思南行,趁陈章外出,邀何靡施观剧,至剧场前,却称忘记带钱,独返寓所,于章行严行箧中取三十元,留下字条而遁。

曼殊离开上海,经过湖南,“入衡山,登祝融峰,俯视汀流明天”(据曼殊《画跋》所记);然后往香港。

抵香港后,持冯自由在日本所写的介绍信,往访陈少白。这时陈少白任《中国日报》社长,遂下榻于该社。住未久,曼殊因感身世有难言之恫,衷怀抑郁,决意出家为僧。陈少白知其性僻,无可挽留,赠送数十金为行资。曼殊遂往惠州投一破寺受戒,取法名为“曼殊”。

一九○四年(光绪三十年,甲辰)   二十一岁

二月,因破寺只住持一老僧,并臼躬操,且无隔宿之粮,唯恃化缘为活,曼殊不堪如此困苦生活,乃离惠州,再返香港。据陆丹林《记苏曼殊出家及欲枪杀康有为事》一文所记:“一日,(曼殊)乘其师他地,遂窃其已故师兄之度牒,及其师仅存之二角以逃。步行至省城,乘轮抵香港,银洋二角仅足以充船费,路上不食已二日矣。”师兄法名博经,其俗家原为南雄州始兴县赵姓子。此后,曼殊有时也以“博经”为自己的法名。

在香港期间,偶然被乡人简世錩碰见,并探长其住址。简返沥溪,即将情况告知其父苏杰生。这时苏杰生已病重,托简再至香港促曼殊归乡。曼殊托辞不归。三月十五日(阴历正月二十九日),苏杰生病故,曼殊也未奔丧。实因苏杰生绝缘河合仙,曼殊深为抱恨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